《水電與新能源》七屆一次會議上編輯部工作匯報
王紹良 主編
(2014年12月23日)
值此《水電與新能源》編委會換屆暨第七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首先,讓我代表刊物編輯部向第六屆編委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是郭際康主任委員,付秀堂主任、余建忠總工兩位副主任委員,長期為期刊的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致以崇高的敬意,余總十多年擔任編委會副主任,在相當長的歲月里,遠從宜昌來武漢定每期發表的稿件,真知灼見,認認真真,都歷歷在目。
下面,我向新一屆編委會簡要匯報編輯部的工作。
一、刊物發展歷史
《水電與新能源》原名《湖北水力發電》,創刊于1987年。1987-2001年為內刊。2001年5月經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為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正式刊物。當時全國正處在期刊整頓壓縮,批準了本刊正式出版,實屬不易,那一年全國只批準了九家,水電方面僅我一家。刊物緊緊圍繞為湖北乃至全國水電建設服務,為促進水電科學技術服務,內容緊扣水電建設實際,深受廣大水電科技工作者的信賴與歡迎。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期刊。
鑒于我國的能源結構變化以及湖北水電開發程度的狀況,期刊編輯部經過2008年一年的調研論證,提出了《關于期刊更名研究與建議》,2008年11月在清江隔河巖水電廠召開期刊六屆二次編委會會議,與會同志一致同意將刊物更名為《水電與新能源》,此刊名得到兩主辦單位肯定后,2009年5月上報省和國家有關領導部門。
1、繼續加強水電方面文章刊登。水電方面的文章來稿踴躍,擁有一批水電一線科技工作的作者,文章內容實用性強,推廣價值大,刊物在水電戰線已有較大影響,刊物仍應以水電方面文章為主,在內容上采用建設與管理并重;在地域上,立足湖北,面向全國。
2、積極組織與征求新能源方面的文章。領域涉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潔凈煤技術、智能電網等方面的能源技術。
3、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刊發水利水電建設與環境保護、生態水利、水資源環境及與此相關的環境工程等方面的文章。
二、刊物幾年來的進展
2010年元月,《水電與新能源》正式與世人見面,幾年來,無論是就刊物質量、發行、來稿區域、作者層次,還是從刊物管理、完善規章制度等都有長足進步與跨越式發展。
1、主辦單位調整增加。刊物從創刊起至2011年由學會與清江公司合辦,
2、刊期由雙月刊改為月刊。作為一種科技期刊,必須適應我國水電與新能源的發展形勢,加快新技術信息的傳播,及時交流技術經驗,增大發文量,更好為我國水電建設和新能源開發服務。為達上述目的,可以有兩種途徑,一是仍為雙月刊,加大每期發文量,二是改雙月刊為月刊,增大流通的速率,經反復研究,采取第二種途徑。決定將刊期由雙月刊改為月刊,2013年經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批準,從2014年元月起已按月刊出版發行。
雙月刊改為月刊,其工作量及繁雜程度,輪轉速度遠遠不止翻一倍,尤其擔心稿件缺檔,但是編輯部同志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妥善處理刊期變更的銜接,平穩進入了月刊正常編輯出版,目前已出版發行了11期,已編輯到明年第2期。雙改單受到全國的作者與讀者的好評,來稿量也大增,來稿地域更加擴大,截至11月底,今年已收到455篇來稿,來稿質量也上了一個檔次。
3、多方籌劃,不斷提高刊物質量,創期刊品牌
1)爭取優質稿源。刊物的質量主要取決于稿件的優劣。因此,擴大稿源成為刊物長期任務,在此基礎上提高入刊門檻,我們具體采取如下措施:
①定時定向向有學術地位的人士約稿,對平時來稿的重點人物每逢春節發送電子新年賀卡,聯絡感情,溝通信息。
②在三峽傳媒公司、清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能源集團等單位設聯絡部,由該公司設專人負責組稿,這種方式卓有成效,如清江公司在江暉的努力下,來稿量一直穩定,刊出量也十分可觀,這有力地對外推介清江公司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一平臺,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本人親見一些同志從不那么會總結會撰稿到能夠出高水平的文章。
③堅持“文為用”的正確方向,從實踐中總結成文,再回實際指導實踐。我們十分重視第一線科技工作者的來稿,只要來文有一定創新或實用價值,我們就幫助作者修改,指導作者如何提煉成文。這樣在作者周圍形成連鎖反映。近年來,本刊來稿大增,但退稿卻是呈下降趨勢。
2)以三維立意,進行欄目設計,突出“綜、專、普”。
如:“百家論壇”欄目,以綜述高端見解立欄;“水電建設”、“新能源及環境保護”等欄目,以某一項技術創新、技術成果立欄;“信息園地”欄目,以國內外新能源開發資料選登立欄。
以三維思路設計欄目,很受科技工作者的歡迎。
3)加入《國際DOI中國注冊與服務中心(學術期刊)》成為其會員。
4)引進并應用CNKI檢測系統對所有來稿進行檢測,檢測合格者則送有關專家、教授審稿,不合格者則予以退稿,并告知問題所在。這樣做,對編輯部來說,增加較大的繁雜事務,需要專人負責檢測,但是這種檢測是有意義的是必須要的。幾個月來已排除了學術不端稿件35篇,這些文章主要問題是轉抄別人已發表的文作,或者文章的基本立足點都是抄襲的,我們處理方式是一般抄襲達到40%的文稿就一律不用,達到20%左右的來稿如當中尚有作者自己新見解的就告知作者將引用部分標注參考文獻。有力地保護了知識產權,提高了本刊獨創性稿件質量。
5)堅持審讀制度,尋找期刊不足,不斷促進期刊整改。
本刊堅持每年邀請六位相關專家、學者,對本刊進行審讀,幫助本刊揭短。每次先將刊物送到專家手中,專家們都非常認真,都寫出書面意見,然后每年開一次審讀會、面對面交換意見,對本刊整改大有益處。幾年來均參加本刊年審的專家有:柳建橋: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主編、鄭先樓: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主編、陳銀洲:武漢理工大學學報(英文版)主編、張光輝: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報主編。
6)加強刊物對外推介,擴大影響。
除參加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網絡電子版外(僅在中國知網上本刊國內外機構訂戶已達6000多家,國外訂閱的機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代頓ITS公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牛津大學、日本國會圖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法國國防部、美國陸軍軍事學院、臺灣國防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等),還在湖北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網站開設本刊專區,設有刊物介紹、編委會人員介紹、征稿啟事,每期的內容等,點擊率較高。
2013年在中國期刊年鑒上刊文介紹本刊。
與《長江三峽工程報》約定每月預登該月期刊目錄。
三、今后工作設想
1、總體來說,本刊正處于成長期,改革發展期,盡管本刊已3次被評為省優秀期刊,今后仍應不斷改革創新,使刊物上檔次、創品牌,為推進我國水電與新能源開發與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提供更多科技實踐經驗做出更大貢獻。仍然堅持“文為用”的正確方向,多發表來自生產第一線的文章。
2、從本刊各項指標來看,需要努力提高期刊影響因子,多發表高質量的文章,多發表名人文章,多發表基金文章。努力爭取進入國家核心期刊。本刊目前處于核心刊物遴選境地,在全國同類的刊物處于中上游水平。這屆編委會云集了各方面專家學者,我們希望編委經常關注刊物的發展,發表對刊物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刊物需要改進的問題,在刊物上發表自己的大作,并推薦有價值的文章,以引導刊物發展方向。
3、本刊內容涉及水利水電、新能源、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我們除繼續堅持每篇來稿都經相關專家審稿外,這次編輯部遴選了三位學者擔任副主編,以便從不同專業角度把握好刊物的學術水平。
4、目前來稿的狀況,水利水電方面的稿件占絕大部分,新能源與環保方面的稿件較少,篩選余地不大,今后,必須采取措施爭取早日有所突破,使新能源與環保方面發稿量逐漸增加。
5、本刊編輯部實行主編責任制,對我來說是老驥伏櫪,在刊物編輯部已工作十幾年了,應該由新人來主此大任,這是我的期望。當然我在崗一天,就盡十二分努力,在主辦單位的領導下,在編委會的指導下,與編輯部一班人員一起,兢兢業業把期刊辦好,力爭刊物更上一層樓。
6、從編輯部的角度,我們希望主辦單位一如既往,加大對刊物的領導,加大對刊物的資金投入,加大組稿力度,如果說刊物創品牌,也是主辦單位的品牌,如果說刊物是無形的資產,那也是主辦單位的無形資產,共同培育好這一個文化陣地。
附聯系方式:
湖北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秘書處
秘書處地址:武漢市東湖南路8號武漢大學工學部第八教學樓二樓
郵政編碼: 430072
秘書處電話:027-68772726
秘書處傳真:027-68775429
秘書處信箱:hb2726@163.com
秘書處Q群:132159102
秘書處Q號:
學會網站: www.hshe.org.com
《水電與新能源》
編輯部電話:027-68772726
編輯部傳真:027-68775429
編輯部信箱:hshee72726@163.com
hshee@whu.edu.cn
廣告部電話:027-8787493